联系我们

总店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星兰街新天翔广场704室

报名热线:0512-65773757;67664230;

客服QQ:1250826234 ;

官方微信公众号:szclqy2003;

官方网址:http://www.clqy.org

邮箱:szclqy@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琴学荟萃 > 名家访谈

古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紧迫性

日期:2012/3/12 10:42:46 人气:6056

                                                                      (龚 一)

各位琴家、琴友、各位来宾:

    这次杭州琴会,是我们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与******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红星文化广场和杭州太音琴社承办的一次琴学盛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因由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先生题了“中国琴会”四个字,因此有时为称呼之便,就直称“中国琴会”了。这次除了“中国琴会”的会员、理事、常务理事、海外名誉理事及正副会长外,还有太音琴社琴友及部分具有知名度的琴家琴友参加,可谓是一次盛会。

    这届琴会领导班子在前任会长辛勤奉献的基础上,紧密团结,群策群力,努力工作着。尤其七月底八月初的厦门琴会来自海内外44个城市、出席代表420余人,活动内容包含了古琴教学为主题的讲演、名家音乐会、各地琴家演奏会、夏令营、考级、凿琴论坛、琴展及游览等八项内容。突出了依靠社会力量的指导思想,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今年五月开始到近日连续七个月,每个月一两场古琴专场演出、并在第二天琴家与当地琴友进行雅集交流的杭州“古琴年”,除了是史上所无的首创之举之外,对于琴学的传承与发展,想必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琴会向厦门、杭州地方政府及企业家表示由衷感谢!

    当下琴界确是一派大好形势,2003年入选“世遗”,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了中华文化瑰宝的价值,扩展了它本应有的国际影响、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演奏,更是让全世界数十亿人目睹了古琴艺术的风采。另由于各地琴家琴人的努力,古琴舞台演奏、国际文化中的交流、古琴教学、古琴制作、古琴雅集聚会、古琴CD唱片及书谱论文集的出版、琴馆的林立、地方政府在思想认知及政策与财力倾斜等多方面给予了古琴艺术的支持及扶持、各级地方政府主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真有欣欣向荣,蓬勃风发的势态。也体现了日前******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说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古琴艺术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高度的民族精神之魅力凝聚了多少代的琴人,“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形势是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兆基、振平等)、姚(丙炎)、沈(草农)、张(子谦、育谨等)、刘(景韶、少椿等)、徐(立孙、元白等)等前辈琴家所期盼的,也是前所未曾有过的。这对我们这几代琴人研究琴学的继承与发展、展示我们千百年来光艳绝伦的艺术风姿彩,提供了极好的社会平台。

    自2008年始文化部确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后又启动了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确立,并给予了一定经费的支持。此举更引起了社会对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视与关心,这无疑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琴人。近几年来,很多商界精英、政界要员及大中学生等一大批爱好者,都在关注古琴艺术,形成了一个浓郁的社会氛围。其中有的是爱好,有的是对祖国瑰宝遗产的关心。使我们感到莫大欣慰的是,多个年龄段的古琴爱好者,其演奏水平都有了普遍的提高。尤其是有一批青少年以及不少业余爱好者,虽然他们并非出身于音乐院校科班,然通过他们老师的辛勤教学、自己勤学苦练、或社会的考级比赛的推动,他们的演奏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弹起传统曲目来也不是有人所说的“他们弹的传统琴曲,只有技巧,没有内涵!”而是技巧韵味并存,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

    近十余年来古琴制作也达到了空前的局面,这与每个琴人或爱好者息息相关。单扬州一个城市,据说就有数十家制作古琴的厂家。现在问起一个古琴爱好者“当下有哪几位有名的凿琴家?”几乎都能说出大家熟悉的张三李四七八位制琴家来。而在二三十年前,尤其在“文革”前,琴家基本上都是用古代古琴演奏,而一般的琴人大多都存有无琴之苦,现在大量生产的古琴则解决了古琴爱好者求琴之难。近几年制琴名家制作的优质古琴已成了琴家舞台演奏、CD录音用琴。有的已进入了拍卖市场,成了藏家的收藏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张上好音色的古琴,能引人入迷成痴,使琴人把玩不已,爱不释手,于是“好琴”又吸引了一大批古琴爱好者。有的琴友即使还未弹好琴,但在家中书法条幅边上挂上一张古琴,本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氛围的体现。可见古琴制作已超出了企业经营的范畴,起到了推动古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这些对于古琴艺术无论是传承还是开拓、创新,都是昂扬斗志鼓舞人心的大好形势。

    另一面也是大家极为关心的、或还存在着一些疑惑、或是忧心不已的情况。国家主管部门确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机制,但究竟怎样传承?怎样才算是继承?查、管、吴、姚等一批前辈琴家谢世,后生代的我们也都已花甲古稀,即使我们的下一代也都在半百上下。“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其繁重、刻不容缓的任务。然自2008年确立第一批传承人至今,三年多来还未见宏观的或细化的“传承”计划;据多个地方主管遗产保护中心部门的干部反应,他们有确立传承人的任务,然苦于不了解古琴范围的情况,面对着抽象、深奥、高雅、史籍与曲目极其丰富的古琴艺术、以及还有点“复杂”的琴界,真有点“丈二和尚”,不知如何恰到的确立传承人。有的地方还产生了一些不该产生的矛盾、与不该出现的现象。可是时不我待,传承的头绪、项目内容都尚未梳理与确立,还不到四年,“国家级传承人”已走了两位,“岁月催人老,传承不待时。”我们在某些会议、报章上已多次作过呼吁:对上了岁数的传承人要确定传承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了解传承人的健康状况、排出先后、成立定向专人小组、作出月度或年度整理抢救计划,并定期检查。省市级传承人也应该明确并汇报自己的主攻方向,定出时间表。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平日应多关心传承人的身体状况、了解传承项目进度、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起到为传承人之间作好沟通媒介及表彰督促的作用……这是我们这一代琴人的责任所在、忧心所在。

    近见有琴家提出近几年来各地古琴的活动偏于频繁,已影响了琴家静心从事研究的精力,某些琴家还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诚然,有的琴事活动是早先就安排好的日程、有的是某琴社成立多少年的纪念、有的是某琴家的百年纪念,是无法改变或延期的,而且每次活动都希望能有大家熟悉的代表性的琴家参与。然综观近年来多个琴事活动的确存在着重视形式的多,重视实质性内容的少,重视重大内容研讨的更少。而对古琴艺术很多亟需深入讨论的课题,如传承、教学、派别研究、打谱、琴学理论等却缺少应有的深入的研讨。因此我们希望有关“遗产保护中心”“艺术研究”部门能给予我们艺术上的指导,琴家、琴学研究者也能给予琴学方向的指引。

    有人称当今是“琴馆时代”,与其他民族乐器相比,古琴琴馆、琴社存在的现实及数量之多,确是古琴范围的一大特色。在一些城市琴馆琴社确如雨后春笋,少则几家多则十几家或更多。客观地说这是当今文化发展势态所推拥而成,是大众文化的需求,可谓是“顺应时需,应运而生。”它们在海内外、甚至在某个小县城、某偏远的角落介绍推广着中华音乐的瑰宝——古琴艺术的辉煌。它所起到的广泛、普及方面的作用,是一个专业单位或专业院团所无法起到的。但也无庸讳言,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状况,有的琴馆办馆方向不够明确甚至有所偏离;琴馆与琴馆之间、琴人与琴人之间少了些友好沟通的气氛,以至于被有些学者称之为“某地《散》”(因有一首《广陵散》琴曲);有些琴馆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还不够规范;有的自己尚未学上几节课,且方法还不正确就开馆授徒……这些现象,轻者则引起学生对古琴、对老师的看法,重者影响古琴艺术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应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因势利导的业务上的指导、政策上的督促检查才为上策。

    有了前辈的打谱,才有了《广陵散》《幽兰》《酒狂》等千百年前旷世稀声的问世,有了震骇世人的声响,这是前辈琴家对古琴艺术的重大贡献。但一个甲子过去还未见有究竟怎样打谱、打谱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打谱是古琴的一项严谨的、属于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打谱者需要有传统曲目的丰富积累、具有较全面的打谱知识与音乐史知识,还需有较多的打谱经历,而不是将一首古谱以自己的理解译出谱子就可以的。有的琴人未曾打过几首琴曲,就发表打谱成果,甚至写出洋洋数万言的打谱文章。试想,如多人打同一版本同一首琴曲,会打出三种不同的定弦,那最起码其中两种是错打的,甚至三种都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打谱既不能显示古曲原貌,又会误导听众或影响还不会打谱的音乐史学者的研究。曾听一位博士生导师在研究生课堂里说:“有些古琴家的打谱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依据。”还曾听海外一位著名琴家说:“古琴打谱要正本清源!”这些话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对于那些错误的又发表了的打谱琴曲,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著名琴家林友仁说过:打谱是古琴艺术范围内的“考古”,“考古”是不可以主观所愿或想象改动原貌的。即使是古人笔误,也必须象管平湖老师打《广陵散》那样作出详尽的注释。“打谱”是尽可能的复原原曲风貌,如误打错打,发表时又标以是某某年的古曲,这必然会误导读者,影响音乐学学者对古琴遗产的学术研究,而最根本的是失去了打谱的意义。

    古琴的教学与演奏是古已有之司空惯见的艺术形式,其正确的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是继承弘扬古琴艺术前提性的保证。但在社会教学中毋庸回避的是以明显不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者有之、夸夸其谈以一己偏见的理念教学者有之、学生学了一年半载“老师没有教校弦!”者有之、以仅在某公开场合与某琴家合了个影,挂于厅堂造假“师承”或模糊其词抹去了与前任老师的关系,而“攀高枝”重编师承关系者有之……这些完全背离了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修身养性”的旨趣,实在是对古琴艺术的不恭不敬。出现这些不良情况,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既无法阻堵,也阻堵不了,况且也无充沛的精力应合社会广泛的古琴学习者的需求。我们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会说话,会理顺事态。用一句老话“事实就是事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无须多说道理。常见有些学习者经过一番周折,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心仪的老师,就是一个明证。作为一个琴家、“中国琴会”的每一个成员,应更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对于这种现象既不是不予理睬、与己无关,也不必过多指责。应以自己的思想与实践行动来说明我们的认知以及应有的教学方法!

    “中国琴会”是一个社会性的学术团体,它的职能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泛团结琴友、与海内外琴友切磋琴艺、增进琴学学识、开展较实质性的琴事活动、共同研讨琴学继承与发展的方法与方向。近日已启动了利用高科技、最大限度节省参赛选手的经费支出、以推动、提高古琴演奏水平为最终目标的网络古琴大赛。预计明年适当的时间,我们还将举行科研性的打谱活动。由多位琴家琴友对指定的同一谱本同一首琴曲进行打谱,再对打谱者有关此曲的音响、谱面、论文进行研讨论证。争取取得较为一致的打谱理念、方法与较为正确的打谱成果。近期我们还正策划厦门琴会中以教学为重点内容的后续——古琴教学的细化,即待条件成熟时,举办古琴教学培训活动。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某琴家的教学、某琴曲的教学等方面与与会者进行交流。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是个民间社团,不是行政机构,它没有任何经济支撑与执行的权力。我们从正副会长、秘书长到办公室主任,个个都是“义工”。但我们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有着传承弘扬古琴艺术的责任心。我们以琴学理论及实际的演奏与海内外琴家琴友交流,向社会推广介绍古琴艺术;我们会通过多渠道提出建议、拿出提案,向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我们称为这次聚会是一次“峰会”,一则杭州“古琴年”音乐会到本月结束,我们相聚“天堂”杭州作个小结。二则因为有各地这么多的著名琴家、琴友出席,谈论当前形势下古琴艺术如何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大课题,并将展示琴家琴友各自高超的演奏技艺,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聚会。当然,“峰”外有“峰”,我们真诚地与各位琴家琴友共同学习,增进友谊、加强交流,携手共进。让我们乘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努力工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2011年11月于杭州“中国琴会高峰论坛”开幕式)